徐龙集团“做人类最稀有的美食”报道(上)

做人类最稀有的美食,徐龙集团的独特优势在于拥有不可或缺的鳗苗资源,加上自主自强、诚信至上的秉性和品格,持之以恒做专做强鳗鱼产业链,提升价值链的坚守。活鳗及鳗鱼加工产品出口占国内出口总量的50%左右,连续18年位居全国第一,占全球市场份额10%-15%,截至今年6月,实现自营出口创汇超过10亿美元。

全球鳗业看徐龙,竞争成败在基地。 1997年亚洲发生金融风暴,鳗鱼产业进入低谷,徐其明正是抓住这一机遇,逆势扩建鳗鱼养殖基地,建立了亚洲最大的鳗鱼养殖加工和出口基地,一举成为“世界鳗王”。从此,掀开了大规模建基地的新一页。目前,国内养殖1000万尾以上鳗苗、年产2000吨活鳗的6大规模鳗场,徐龙鳗业占4个,成为全球最大的活鳗出口贸易基地,还使10万余养殖户获益, 净增收入达到3亿元,企业仅航空货运费每年上亿元。

回归慈溪,打造品牌升级版,做全球顶级养殖基地,这又是一个徐龙创业发展史上的新里程碑:今年7月11日,徐龙集团龙山基地首批活鳗小批量进入日本市场。“成活率最高达100%、品质最好、口感最好、养殖成本最低”的“四最”效应一举轰动市场,今年8月底-10月初全面上市销售。

据了解,今年投产3000亩,养殖1500万尾鳗苗、 3500吨活鳗,按40元/条计算,产值可达5亿元,一跃跨入了全国最大规模养殖基地行列。同时,由于这一养殖基地按照百年抗洪抗旱高标准设计建设,在应对今年首次台风“灿鸿”中经受住了考验,基本达到“零损失”。

这也是徐龙鳗业回报家乡、董事长徐其明慈商回归的第二次战略选择和成功实践。第一次战略选择和成功实践是1995年8月,徐其明成立了慈溪市徐龙鳗业有限公司,开始向烤鳗加工领域拓展,企业走上了一条融养殖、加工、销售于一体的渔工贸一体化发展新路。

徐其明第二次战略选择,立足把荒芜的盐碱地打造成全国最大的养殖基地之一。其起点是2000年初,公司坚持继续扩大农业主产业,主动放弃股权投资机会,于2001年4月6日向慈溪市国土局购买了11418.75亩国有围垦海涂地,即现在的徐龙集团龙山水产养殖基地。其间,虽经“镇海化工区突发环境污染事件”波折,但始终不改初衷,特别是2008年以来,公司加大投入,目前基地累计投入8亿元,其中固定资产3.5亿元,对基地内的水土资源进行改造改良,初步建成基地内部循环的绿色环境体系,按照日本、欧美标准建立水产出口养殖基地,把基地打造成为了宁波慈溪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核心区、国家无公害农产品基地。作为徐龙集团无公害养殖核心基地之一,今年总产值将达6.5亿元。

25年专注,做世界鳗业第一品牌,走好慈溪龙山基地一着棋,走活徐龙全国布局一盘棋,掌控世界市场话语权,既赢得良好市场声誉,成为引领国际市场的名片,又开创盐碱地上高效养鳗、生态开发的绿色发展模式,找到了一条服务区域经济,促进农业增效、农民增收的新路。其现实意义是,由于实现盐碱地技术的突破,为企业大跨步开发浙江、江苏大量荒芜盐碱地资源提供了先例,扩大了基地空间,当然也降低对日本等出口成本;而从长远看,改变了“一多就烂,一少就涨”的恶性循环,提高市场调控力和抗风险能力,有利于产业可持续发展。

徐龙对龙山基地未来有更大抱负:向全球面积最大的鳗鱼养殖基地迈进。现已付诸实施,计划缩小基地的虾塘面积,到2018年将鳗塘面积增加8000-10000亩,投放鳗苗5000万尾,总投入达到15亿元。随着慈溪龙山基地成功开发,企业鳗鱼养殖基地正形成广东、浙江、江苏“三足鼎立”格局,重心由广东向江浙倾斜;预计到2020年,广东有两大基地,总占比由60%以上下降到40%,浙江、江苏各占30%,近期对江苏5000亩盐碱地养殖基地的改造也将启动。

放眼世界,世界鳗王,独具风采。徐龙这个民族自主创新全球鳗业品牌,打造鳗苗资源、养殖基地、市场多元化、产品品质品牌综合竞争力,引领行业发展话语权。

改变初创期活鳗产品以日本市场为主的单一格局,现在,内销市场占60%;出口占40%,其中日本市场占30%-40%;其他为韩国、美国、俄罗斯、欧盟、东南亚和港澳等国家和地区。徐龙鳗鱼产品品质及价格在日本、欧美等国家和地区“风景独好”,价格高出当地产品,不愧为中国产品向中国创造华丽转身的标杆。不以价格竞争生存,而以品牌力胜出,徐龙产品附加值从2008年5万元/吨提高到现在12-13万元/吨,每年提高8%-10%。立足中高端水平发展,预计到2020年,年均增速为15%-20%。(原载2015年8月3日《慈溪日报》头版)